摘要: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工作簡稱“診改”工作。新形勢下的高職院校智慧校園建設,必須以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為驅動,充分發揮教育大數據的全面支撐作用,將質量運行管控、質量監測預警、質量體系“診改”與智慧校園建設有機融合,通過建設智慧校園,展現教學新形態,實現常態化“診改”,推動信息化建設和數據實時應用。
百年大計,教育為本。教育是民族振興、社會進步的基石,是提高國民素質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。“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”是我國實現教育現代化戰略的基本指導方針。本文通過對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現狀和愿景、面臨的挑戰和機遇進行分析與總結,最后得出,未來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的核心是以“診改”為驅動、基于大數據的智慧校園建設。
智慧校園建設是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的高級過程,既是對數字校園建設成果的進一步擴展與提升,更是對數字校園建設應用階段遺留問題全面的梳理和解決。智慧校園是指依托“大云移物智”(大數據、云計算、移動互聯網、物聯網、人工智能)等關鍵技術支持,將學校的教學、科研、管理、服務與校園資源和應用系統進行整合。智慧校園能夠全面感知物理環境,提供無縫互通的網絡通信,為師生建立智能開放的教育教學環境和便利舒適的生活環境,實現“以人為本”的個性化創新服務。
1.頂層設計與部門協調不足導致應用不暢
高職院校在信息化對學校發展的引領作用,以及對智慧校園建設的內涵理解方面,還存在一定的偏差。沒有系統、全局的視野,缺乏從學校整體的通盤規劃和設計。做出的頂層規劃設計與學校實際需求相分離。
學校各部門信息化建設僅以解決本部門的工作需求為目標,關起門來搞信息化,應用系統彼此獨立,跨部門的應用、部門之間的協同未得到良好支撐,重復建設造成嚴重浪費。
2.建設模式落后導致無法體現信息化價值
信息化的落腳點在于應用,師生體驗的滿意度是評價信息化建設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。部分系統已建設多年,平臺技術架構、資源整合模式已跟不上時代需求,部分系統的服務功能都隱藏在各系統內部,服務呈現方式、服務內容的精細化方面還有待提高,導致系統建成后使用率低、使用效果差、用戶滿意度差、維護保障差等問題。
3.教學手段單一導致師生個性化需求無法滿足
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形式過于單一、枯燥,與當下以“學生為中心”的理念格格不入。雖然一些教師也意識到要采取一些創新的教學形式,但目前高職院校缺乏新型教學設施、缺乏創新的教學環境、教學資源同質化嚴重、優質教育資源匱乏等,都導致信息手段在教學中應用不足,不能夠將其得以有效地實施,難以貫穿整個教學環節,從而阻礙教育教學創新,制約學校教學質量提升。
4.對歷史數據的挖掘不夠導致無法指導科學決策
高職院校經過多年的信息化建設,建成了大量業務應用系統。雖然大多系統局限于查詢、統計、打印報表等事務性處理,但期間產生的大量原始數據,亟需按主題進行收集、整合、清洗,構建數據倉庫系統加以充分利用。將這些數據加以治理、分析、挖掘,輔助領導進行科學決策,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。
5.校本數據難以支撐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
職業院校對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的認識不足,尚未建立起可以對教學進行常態化“診改”的質量保證體系。由于缺少統一規劃與設計,沒有信息標準規范,導致各個應用系統數據冗余,致使學校部分數據無法實現互聯、互通以及共享。由于缺乏數據質量監控手段,已有數據在質與量上無法滿足要求,給后期的大數據應用造成障礙,無法為科學決策提供可靠數據來源。最終導致教學質量難以監測,阻礙學校發現問題并改進問題。
6.重建設輕運營導致高職院校資源浪費
大多數高職院校存在信息化人才不足的矛盾,缺乏可持續運營、管理、維護的保障機制,甚至出現建而不管、建而不用的局面。因此,導致信息化硬件利用率不高、軟件系統運維不善。資源應用更新不足等現象出現,限制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,以致學校資源被浪費。
“診改”是查找不足與完善提高的工作過程。診斷是手段,改進是目的。“診改”的本質是學校質量管理體系建設,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根本,以促進學校自主發展、內涵發展為宗旨,通過持續規范的自我“診改”,建立并運行全要素網絡化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,形成常態化質量改進螺旋,完成智慧校園建設。
《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》《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(試行)》《關于全面推進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的通知》等系列文件要求高職院校建立常態化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,開展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,同時強調信息化技術對建立可持續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支撐作用。
新形勢下的高職院校智慧校園建設,必須以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為驅動。智慧校園平臺需要建立一套質量管理系統,能厘清“學校、專業、課程、教師、學生”五個橫向層面與各個信息系統間的質量依存關系。建設“決策指揮、資源建設、支持服務、質量生成、監督控制”五個縱向系統,幫助學校構建內部質量保證體系,同時與各個管理系統深度融合,運用各種數據分析進行預警與監控,充分挖掘數據的價值。圖1展示了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指導下的“診改”信息化平臺架構。該平臺是智慧校園建設的重要一環,將有力支撐“診改”工作順利開展和推進,實現“診改”工作自動化和常態化的目標。
伴隨著互聯網的風生水起,信息量暴增的大數據時代應運而來,“大數據”正在對包括教育在內的每個領域產生影響。“診改”工作的依據是事實和數據,“診改”必須堅持用數據說話,隨著智慧校園的全面快速推進,海量的教育大數據為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提供數據基礎,為變革教育方式、促進教育公平、提升教育質量提供支撐作用。大數據是實現高職院校“診改”工作的各要素全覆蓋,提高“診改”的實時性與真實性,進一步健全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重要手段。
教育大數據來源于多種途徑,比如學校各業務系統產生的過程數據、上級部門的宏觀數據、各種機器的感知數據以及“爬”來的互聯網數據等。完成數據采集后,通過數據的積累、清洗、轉換、規整、治理等整合歸類處理,進入大數據中心。運用大數據技術,構建教學質量診斷分析模型,進行習慣行為預判、趨勢分析和展望。再通過大數據分析,實現自我診斷的數據化和對問題的精準定位,實現動態校情分析與智能決策等功能,圍繞“診改”五個層面(學校、專業、課程、教師、學生)畫像,如圖2所示。傳統技術很難實現不同類型數據的關聯分析和挖掘,因此,需要大數據技術的各種能力。
另一方面要做好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工作,確保數據的真實性、規范性和時效性,發揮其服務診改的功能。高職人才數據采集平臺歷經多年的發展,積累數據已達數十億條,從國家層面對高職院校的診改工作提供了數據支持。校本數據平臺的建設,要與采集平臺加強對接,實現數據源唯一。還要根據高職院校診改的實際需求,結合診改“質控點”完善采集數據項目,重點工作則要轉向大數據的挖掘和分析,為高職院校提供綜合分析和決策支持等。
某高職院校為深入貫徹落實《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》《教育信息化“十三五”規劃》,加快推進《教育信息化2.0行動計劃》在學校落地生根,全面提升信息技術支撐和引領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的能力,按照教育部《關于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指導意見》《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(試行)》等文件精神,依據《智慧校園總體框架》《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規范》等標準規范,結合學校信息化建設規劃、省優質校建設方案和“雙高”申報方案,統籌規劃學校智慧校園建設。按照“整體規劃、統籌建設、分步實施、注重實效”的基本原則,建設以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為驅動的智慧校園平臺,堅持高質量發展,以教育信息化支撐和引領教育現代化。
1.基礎設施層:布局智慧校園的重要基礎設施
智能感知層(物聯網層):建設學校統一的物聯網,利用RFID、攝像頭、智能卡等傳感設備和技術,實現對校園內人與物的全面感知,進行信息的采集處理,實現不同環境和設備的互聯互通以及數據融合。
網絡通信層:建設智慧校園的信息高速公路,利用有線、無線融合的一體化網絡,讓校內用戶“隨時、隨需”接入網絡,校外用戶通過VPN訪問學校數字資源,更好地保證網絡與信息安全。
云平臺層:按照全面“云”化原則建設云數據中心,借助存儲異構虛擬化技術部署存儲陣列,集中承載業務系統數據,實現計算、存儲和網絡資源的統一管理與分配,保證業務不間斷。
2.大數據層:智慧校園的大腦和心臟
“互聯網+”時代,數據為王。數據是智慧校園的核心資產。大數據層從數據的抽取采集、集成融合、清洗整合到歸檔監控,完成數據治理,打通數據孤島,實現學校數據的源頭唯一,同時實現業務信息互聯互通、數據資產可信可用,為以數據為基礎面向用戶構建便捷服務提供支持。
3.應用支撐層:體現智慧校園服務能力
基于統一軟件技術架構,構建分布式環境下的微服務應用開發平臺,為智慧校園的各類應用服務提供驅動和支撐。包括統一身份認證、統一應用開發、統一數據服務和統一接口服務等功能模塊。實現業務應用的有效集成、無縫對接和定制開發;實現業務創新和加速數字化轉型;消除“服務孤島”,提升服務質量。
4.服務層:體現智慧校園現實化
打破物理校園邊界、業務系統邊界以及職能部門邊界,圍繞學校教學、科研、管理和服務構建各類業務系統,為廣大師生提供個性化、一站式、線上線下結合的綜合應用。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信息化平臺的搭建,支撐“診改”工作信息化,提升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。
5.智慧展現層:智慧校園的展示窗口
采用先進的設計理念和開發技術,實現各種設備的信息來源統一。信息推送及時,打破信息化系統接入和使用的時空局限,讓所有人可以便捷、零距離、安全高效地使用系統,實現智慧校園的“4A”應用:任何設備(Any Device)、任何時間(Any Time)、任何地點(Any Where)、任何人(Any One)。
6.統一安全支撐體系
信息安全貫穿智慧校園建設始終,構建主動安全防御體系,健全運維服務體系,加強人才隊伍建設。為智慧校園安全運行提供保障是智慧校園建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
7.信息標準化體系
信息標準是整個智慧校園信息化建設的基礎。為實現數據的采集、維護、跟蹤、檢索、歸檔、共享、分發、監控與分析全生命周期管理,必須確保數據有統一、科學、規范的分類和描述。
來源:《中國教育信息化》